close
1.請從組織理論的角度,評析面對目前世界環境的特性,台灣中小型企業如何擬定策略求生存,求成長?
2.從組織理論的角度,您認為要如何評估,才能認定公司是「優良」的?
3.假設你是一家建設公司的高階經理,請為他擬定願景 Vision 任務 Mission,
目標 Goal,與價值 Value,公司組織結構設計應如何改變與之配合?
4.請用Michael Porter的競爭五力Competitive Forces
架構分析台南關子嶺某商家的競爭優勢, 並為其提供最適的競爭策略.
5.請利用教科書上的環境評估架構分析大學產業.
6.請以毛治國“策略” 程序概念, 為自己的未來生涯Future Career作一規劃。
看著未滿一頁的題目,洋洋灑灑的六個大標題,心不住地往下沉。
原訂於六月十六給的期末考題目,老師延了兩天才委請助教將考題寄到個人信箱。
交卷,暫訂六月三十日。十天的時間,我該從哪動筆?
信件的下方備註:
六題選五題作答、
作答時要顯示出「認真」、「用心」、解答要有「內容」、「深度」。
那麼,選哪五題好?怎麼寫才符合認真、用心、內容、深度?
腦海一片空白,順手拿枝筆在廢紙鬼畫符,不自覺地把第一題的題目騰在紙上。
「請從組織理論角度…」一字一句,我放慢速度再次念著題目。
依稀,意識到題目中的幾個關鍵字
「組織理論」「世界環境」「中小企業」「擬定策略」。
不過該怎麼表達,才能將這四個方向凝結成一個完整的答案?
我沉吟半晌,手中的筆又自顧自地畫起來,搜尋片斷回憶。
追溯既往的考試經驗,言簡意賅的答案,是許多理組思考的慣性。
數學、物理、化學,即便有千萬種算法,它的答案始終只有一個。
但是,假設我用同樣的方式,呈現自我思維,那它的答題永遠只有一種。
一、世界環境現況:…
二、組織理論:…
三、擬定策略:…
一、兩份考卷也就罷了,當十、二十、六十份考卷呢?
閱卷老師必定不能接受,連我自己也無法認同。
雖然批改考卷的速度可以大幅提升,
不過這道試卷顯然不具備評量的信度效度,充其量是個打分數的依據。
閱卷老師想看到什麼?如果我是他,我想看什麼?
若是批改小朋友的數學考卷,你會看答案,還是斟酌他的算法?
文組與理組的答題模式,隱約間,我找到兩者交集。
數學的算式,其實是一套邏緝思考架構,有前因後果。
從題目關鍵字切入,套用分析計算,延伸合理的解釋。
文組的申論作文,亦是一套系統架構,
憑藉「起、承、轉、合」的概念,將題目作完整的交代。
數學模式回答,你得讓閱卷者走入你的邏輯思考;
語文模式回答,你得讓閱卷者體會你面對這個問題時的心境與情緒。
方式不同,卻能營造閱卷者不同的感動。
曾聽聞前輩分享,寫申論題的要領有三:引言、正文、結語,三段式答題。
進一步分析,將它拆卸四個區塊,不正好是「起、承、轉、合」的架構推演模式?
以論文結構描述,不也可以說是「引言、正論、反論、結語」?
再次回到試卷,我找到一個適切的呈現方式:作文,來自於撰寫網誌的經驗。
網誌,往往是在一連串的事情找尋主題,或以一個主題表達對一件事的看法。
將主題與內文結合,追求作者與讀者的共鳴。
文章、答案不應只限縮於白紙上的字句,而應進化為師生之間的橋樑。
題目也不該只是題目,相對地,
更趨近於「思考方向」─教師希望藉由概念讀到學生的觀點。
用心的教師,在授課、出題、作業、報告或多或少都隱含背後實質上的意義。
用心的學生,在聽課、答題、寫作業、分享報告亦能展現獨特的自我價值。
想法釐清、大綱已定,動起筆來就沒什麼好遲疑的。
一題、兩題、三題,我每天都給自己一個功課:完整答覆每個問題。
盡力做好每個點,連結起來便是完整的面。
何謂用心?何謂認真?
一言以蔽之,讓對方感受到你對於工作付出的心力,感受到你對工作下的功夫。
何謂內容?何謂深度?
我不是學者,也非企管本科出身。
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,
閱卷老師想了解的也許是你的理念,而不是天花亂墜的方法。
五題已過,右手停在第六題的問號:未來的生涯規劃?
寫、不寫?幾經掙扎,我動筆書寫第六題:未來的生涯規劃。
答題的對象由老師轉移到自己,比起老師,我更該知道自己要怎麼走。
揣摩出題老師的用意亦是讓答題者省思自己的未來。
於是,運用毛治國所言的:「見、識、謀、斷、行」,我草草交代自己的未來。
這是試卷的結尾,也是人生規劃的小結。
該怎麼走?
學生不見得要答覆老師,但心中總該有個定奪。
起於組織理論角度,迄於未來生涯規劃。
由第一題到第六題,倒也像一篇文章的引言與結語。
考題的目的,不在於考倒學生,不在於評量學生。
一份用心的試卷,是讓答題者在作答中找到自己心中的計較。
學位如何?分數如何?文憑又如何?
追求學問的過程,才是每個應試者該體會的面向。
2.從組織理論的角度,您認為要如何評估,才能認定公司是「優良」的?
3.假設你是一家建設公司的高階經理,請為他擬定願景 Vision 任務 Mission,
目標 Goal,與價值 Value,公司組織結構設計應如何改變與之配合?
4.請用Michael Porter的競爭五力Competitive Forces
架構分析台南關子嶺某商家的競爭優勢, 並為其提供最適的競爭策略.
5.請利用教科書上的環境評估架構分析大學產業.
6.請以毛治國“策略” 程序概念, 為自己的未來生涯Future Career作一規劃。
看著未滿一頁的題目,洋洋灑灑的六個大標題,心不住地往下沉。
原訂於六月十六給的期末考題目,老師延了兩天才委請助教將考題寄到個人信箱。
交卷,暫訂六月三十日。十天的時間,我該從哪動筆?
信件的下方備註:
六題選五題作答、
作答時要顯示出「認真」、「用心」、解答要有「內容」、「深度」。
那麼,選哪五題好?怎麼寫才符合認真、用心、內容、深度?
腦海一片空白,順手拿枝筆在廢紙鬼畫符,不自覺地把第一題的題目騰在紙上。
「請從組織理論角度…」一字一句,我放慢速度再次念著題目。
依稀,意識到題目中的幾個關鍵字
「組織理論」「世界環境」「中小企業」「擬定策略」。
不過該怎麼表達,才能將這四個方向凝結成一個完整的答案?
我沉吟半晌,手中的筆又自顧自地畫起來,搜尋片斷回憶。
追溯既往的考試經驗,言簡意賅的答案,是許多理組思考的慣性。
數學、物理、化學,即便有千萬種算法,它的答案始終只有一個。
但是,假設我用同樣的方式,呈現自我思維,那它的答題永遠只有一種。
一、世界環境現況:…
二、組織理論:…
三、擬定策略:…
一、兩份考卷也就罷了,當十、二十、六十份考卷呢?
閱卷老師必定不能接受,連我自己也無法認同。
雖然批改考卷的速度可以大幅提升,
不過這道試卷顯然不具備評量的信度效度,充其量是個打分數的依據。
閱卷老師想看到什麼?如果我是他,我想看什麼?
若是批改小朋友的數學考卷,你會看答案,還是斟酌他的算法?
文組與理組的答題模式,隱約間,我找到兩者交集。
數學的算式,其實是一套邏緝思考架構,有前因後果。
從題目關鍵字切入,套用分析計算,延伸合理的解釋。
文組的申論作文,亦是一套系統架構,
憑藉「起、承、轉、合」的概念,將題目作完整的交代。
數學模式回答,你得讓閱卷者走入你的邏輯思考;
語文模式回答,你得讓閱卷者體會你面對這個問題時的心境與情緒。
方式不同,卻能營造閱卷者不同的感動。
曾聽聞前輩分享,寫申論題的要領有三:引言、正文、結語,三段式答題。
進一步分析,將它拆卸四個區塊,不正好是「起、承、轉、合」的架構推演模式?
以論文結構描述,不也可以說是「引言、正論、反論、結語」?
再次回到試卷,我找到一個適切的呈現方式:作文,來自於撰寫網誌的經驗。
網誌,往往是在一連串的事情找尋主題,或以一個主題表達對一件事的看法。
將主題與內文結合,追求作者與讀者的共鳴。
文章、答案不應只限縮於白紙上的字句,而應進化為師生之間的橋樑。
題目也不該只是題目,相對地,
更趨近於「思考方向」─教師希望藉由概念讀到學生的觀點。
用心的教師,在授課、出題、作業、報告或多或少都隱含背後實質上的意義。
用心的學生,在聽課、答題、寫作業、分享報告亦能展現獨特的自我價值。
想法釐清、大綱已定,動起筆來就沒什麼好遲疑的。
一題、兩題、三題,我每天都給自己一個功課:完整答覆每個問題。
盡力做好每個點,連結起來便是完整的面。
何謂用心?何謂認真?
一言以蔽之,讓對方感受到你對於工作付出的心力,感受到你對工作下的功夫。
何謂內容?何謂深度?
我不是學者,也非企管本科出身。
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,
閱卷老師想了解的也許是你的理念,而不是天花亂墜的方法。
五題已過,右手停在第六題的問號:未來的生涯規劃?
寫、不寫?幾經掙扎,我動筆書寫第六題:未來的生涯規劃。
答題的對象由老師轉移到自己,比起老師,我更該知道自己要怎麼走。
揣摩出題老師的用意亦是讓答題者省思自己的未來。
於是,運用毛治國所言的:「見、識、謀、斷、行」,我草草交代自己的未來。
這是試卷的結尾,也是人生規劃的小結。
該怎麼走?
學生不見得要答覆老師,但心中總該有個定奪。
起於組織理論角度,迄於未來生涯規劃。
由第一題到第六題,倒也像一篇文章的引言與結語。
考題的目的,不在於考倒學生,不在於評量學生。
一份用心的試卷,是讓答題者在作答中找到自己心中的計較。
學位如何?分數如何?文憑又如何?
追求學問的過程,才是每個應試者該體會的面向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