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壁山,標高1751m,小百岳編號055。
嘉南雲峰,標高1795m,雲林最高峰。
雙峰連走,單程約4km,耗時兩小時餘。
再次來到石壁山的北側登山口,很是感動,像是闊別半年左右的老友不期而遇。
半年前,感謝雲林荒野協會的居間牽線,
讓我曉得這麼個好地方,值得一遊再遊的好去處。
論林相、論鳥況、論地質、論路況、論距離,這條登山步道都是上上之選。
雖然沿途視野、展望不如集集大山、雲嘉大尖山來得開闊,但瑕不掩瑜,
「蟬噪林愈靜,鳥鳴山更幽」是這條步道最佳寫照。
步道的前端是一片竹蔭,成群的孟宗竹在這裡仍是強勢地捍衛自己的領土。
我選擇性地忽略它們的存在,無視於被風輕掃而下的落葉,
無視於隨風搖曳的身影,昂首前行。
舊地重遊,對於身畔的景緻,得作些取捨。
我想看到什麼?再次來此,我想再看些什麼?
有限的時間裡,這座山能給我什麼新的體悟?
我匆匆穿過竹蔭,來到這條步道的第一處石壁。
石壁山,顧名思義,擁有發達的石壁地形,
從步道一側、山巔一隅,處處皆能得見。
石壁緊貼步道,步道緊貼石壁,雙雙攜手,消失在轉角,消失在林蔭。
長約十餘公尺的石壁,在步道兩端卻是迵然不同的表現。
一端爬滿風藤、薜藶等爬藤植物,連石縫也有苧麻、秋海棠;
另一端卻有如不毛之地、寸草不生。
是野花野草,緩和堅韌的石壁?還是石壁改變了自己,學會處世?
二十分鐘後,到了第一個岔路。
左行,嘉南雲峰;直進,石壁山。
稍作考慮,左轉上行,往嘉南雲峰的方向前進。
走不到二十公尺,就看到一個六、七十度的陡坡。
我將相機收入背包,腳架斜背,騰出雙手的空間,攬繩而上。
石階、棧道都化為烏有,此處的林徑擁有最原始的面貌。
盤根錯節的樹根佔據了林徑,林徑上的大小石塊是一個個的絆腳石。
「爬山」,不正是如此,哪來一帆風順的道路?
細心體會每段路況的差異,每段路況的特色,才能體會個中趣味。
「咦?」腳底一株白色的植物,從樹根縫隙鑽出頭來。
全株白色,頂端處有白色的鐘形花,原來是傳聞中的「水晶蘭」。
它不是蕈類、也不是蘭花,是鹿蹄草科植物。
無葉綠素,故不行光合作用,靠腐爛的植物獲取養分。
分布在海拔1500至2500公尺的環境。
我伏在地上幫水晶蘭留個特寫,紀念這件意外的收穫。
從嘉南雲峰到石壁山的路上,我思考著在峰頂所看到的景象。
嘉南雲峰,雲林最高峰,可惜它並無所謂的三角點。
這個名號,也是岳界的朋友因它地處雲、嘉、南三地交界而命名。
然而若是遊客登頂,卻遍尋不著三角點,豈不掃興?
於是縣府特別於峰頂設立一塊「三角鼎立」的告示牌,給予登頂的山友肯定。
山友登頂,是為了傳說中的三角點?還是為了滿足登頂的虛榮心?
那麼,這與那些在風景名勝刻字「到此一遊」的人又有何不同呢?
成熟的山友,攻頂、合影,只是作個紀念、肯定自己,不打算留下足跡;
成熟的登山客,不會在意於三角點的有無,而是在這座山教給他什麼道理。
登山之「道」,在於心領神會。
登山之「美」,在於體力與精神的融和。
石壁山的一側,是一個名曰「好望角」的展望點。
此處岩石為石壁山東南稜的突出岩角,狀如船首,
下方的峭壁約有一公里深,其上佈滿野生杜鵑。
據說晴天無雲霧時,站在船首,能遠眺阿里山山脈、草嶺、豐山等村落。
在好的視野,也得看老天爺賞不賞臉。
我從岩石上望去,底下白茫茫的一片,
別說阿里山,就連腳下的草嶺也看不見半間民宅。
心底有些失望,再次來到這裡未必就能一覽全貌。
人生,不也是如此,即使盡力未必能盡如己意啊!
返程途中,路上幾個熱情的中年山友向我打招呼:
「早啊!你從哪裡來啊?要下山了嗎?」
「早啊。我從石壁山過來,現在要回程了。」我禮貌性打了招呼。
「時間還早,你不順便走走嘉南雲峰嗎?」他面帶疑惑地問。
「我兩座都走完,要下山囉,你們還沒走啊?嘉南雲峰不是很好爬,加油啊!」
我開心地說道。
「好快,才幾點而已耶!年輕真好,那我們先去走嘉南雲峰,再見。」
幾個山友紛紛向我道別。
年輕真好,年輕─真好。
因為年輕,沒有顧慮;
因為年輕,有充足的體力;
因為年輕,充滿幹勁;
因為年輕,擁有無限可能。
加油!年輕就是不斷的衝刺,創造人生的另一段高峰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