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集集大山,小百岳編號052,標高1392公尺,
由富山國小旁產業道路上山,單程14.7公里。
全程可步行、自行車、汽機車登至山頂。

集集大山的路標並不難找,循集集往水里的舊台十六線就能看見登山口。
在富山國小旁的岔路,我遲疑了一會兒:步行登頂?機車登頂?
單程十四公里餘,時間也八點四十分,
自忖單以個人腳程而言,一個早上來回只怕來不及下午的上班。
於是,油門一催,以雙輪代替雙腳,登集集大山。

相較於往常的登山小徑,堅實的路面顯得平易近人。
幾個峰迴路轉,兩側的農舍、民居、廟宇漸漸由檳榔樹取而代之。
滿山遍野的檳榔,單調的林相,我早已見怪不怪。
曾有耳聞集集大山,視野良好,
地處中寮、水里、集集三鄉鎮交界,又是日月潭以南最高峰。
如今呢?放眼望去,除去檳榔,又有什麼值得欣賞呢?登山的感動在哪呢?
隨著雙輪滾動的節奏,伴著微風輕拂的自然,
我來到集集大山,純粹只為了紀錄觸碰三角點的感動?

姑且不論登山的初衷,起碼,像這樣的騎車登山不也是輕鬆自在?
既來之,則安之。
或許平凡的行程也藏著意想不到的收穫呢!
轉念的同時,山路不自覺開闊起來,檳榔林的背後是一山連一山的壯闊視野。
不用背著行囊、不需扛著腳架。
一路上,我專注騎車,留神顛簸的路面,把每個感動的畫面交給相機。
或許不會流汗,不費力氣的登山經驗不多了,
好好珍惜這次的回憶,才是當下最為重要一門功課。

穿過檳榔林、竹林,落石區,幾個轉彎,我看到山頂的地標:瞭望台。
將車停在一旁的停車場,我信步登上四層樓高的瞭望台。
淡紅的磚瓦、磁磚,在群山之間格外顯眼。
多年前的它,是巒大、埔里林區的守護神,林務局日夜派人於此坐鎮;
多年後的它,褪下守護者的盔甲,
化身為教育廣播電臺及電視轉播站,照偏遠地區的子民。
白色的樓梯、牆角,雜草、青苔悄悄探出頭來;
三樓、四樓的周邊護欄,
處處可見的指示牌、景點介紹詞不難想像當年遊客眾多的盛況。
我感到惋惜,卻又替它感到高興,該休息了,服役這麼久,是真得該休息了。
東方,是埔里鎮、守城大山、魚池鄉、日月潭、大尖山、能高山、水社大山;
南方,是玉山主峰、秀姑巒山、阿里山脈、嘉南雲峰、金柑樹山、鳳凰山;
西方,是濁水溪谷、集集鎮、集集攔河堰、名間鄉;
北方,是九份二山、稍來山、小雪山、大雪山、白菇大山。
東、西、南、北,四方環伺,此等視野,又有哪座山巔能及?
霎那間,我感受到它獨特而唯一的存在,
即便是檳榔滿佈的山城,仍保有它最核心的價值。
而這份價值,無人能出其右。

山,與人相仿。
對「山」的解讀,因登山方式、登山夥伴有所不同。
對「山」的瞭解,因登山過程、登山角度有所差異。
上山、下山,開始、結束。
輪迴,在登山口與三角點之間擺盪。
翻過一山又一山,每次的輪迴卻能有不同的迴音。
空谷餘音,召喚人們心底沈睡的悸動。
日正當中,雲霧緩緩從四面八方靠攏過來。
與三角點合影的瞬間,我再次見到,見到「集集大山」的輪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ocalplant 的頭像
    localplant

    The Story of Dandelion

    localpl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