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四點鐘,濱海的雲層相當厚實。
西子灣的夕照,今日看來,是無緣了。
清一清腳丫上的沙粒,我往海洋的反方向信步走去。
會館旁、椰蔭下的幾處涼亭,鋪著簡陋的蓬草,一曲悠悠南洋風。
遊客,三五成群戲水;渡輪,零星散落飄泊。
卸下背包、腳架,我背倚木桌,
遠眺海天一色的分界,思緒也奔向無垠海面…
有好久的一段時間,我不曾靜靜地看海、一個人靜靜地看海。
對南投人而言,看海,是可遇不可求的奢侈。
我從來不敢奢求,直到大學落腳花蓮,
第一次感受到海洋的熱情、平易近人又不假遠求。
於是,看海成了一種習慣,一種默契。
任由湛藍的海水稀釋人生的酸甜苦辣,往來的潮汐淡化人間的悲歡離合。
不在乎白天黑夜、黎明黃昏,
僅僅只是閱讀、沉思,我也能在漫長的海岸線度過一整個下午。
沙灘藍海,不盡然是我的最愛。
但不能否認,海邊的氛圍始終能喚起我心底的共鳴。
可能是沒有邊的海洋,也可能是呼嘯的海風,
可能是歷經滄桑的鹹水,也可能是週而復始的潮汐,
海洋,是苦澀的,是沉重的。
不知道這樣的解讀是否正確,可是在屬於一個人的海邊,
我很少能真正地找尋屬於自己的快樂,安詳而寧靜的快樂。
「我想,你要轉換看海的方式,用聽的,不要用看的。
因為看海,汪洋一片,無邊無際,你無法掌握,心情也跟著起伏不定。
可是閉上眼睛去聽海的聲音,聽完可是很有感覺的,會讓你平靜下來。
前陣子,我和朋友去西子彎。我們背對背坐著,聆聽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。
在遊客漸漸散去的傍晚,心情也隨著海洋回歸平靜。」
朋友點出我看海時的困惑。
聽海嗎?聽那無涯的海之音?它,會是什麼?像什麼?
作家葛登(Arthur Gordon)描述他的個人精神重建的親身經歷。
有一度他感覺人生乏味,意志消沉,靈感枯竭。
這種情況越演越烈,使他不得不求助於醫生。
經過檢查,醫生建議他作一次精神之旅─到幼年最喜愛的地點度假一日。
可以進食,但禁止說話、閱讀、寫作或聽音樂。
然後醫生開了四張處方箋,囑咐他分別在九點、十二點、下午三點及六點拆閱。
第二天,他來到最心愛的海灘,打開第一張處方箋。
上面寫道:仔細聆聽。
他的第一反應是醫生瘋了不成,要我在海邊枯坐三個鐘頭?
不過,他仍依約履行,耐心四下聆聽。
海浪聲、鳥鳴、風聲…,越來越多的聲響引起他的注意。
他一邊聆聽,一邊想起小時候大海教給他的耐心、尊重、及萬物習習相關的概念。
他逐漸聽到往日熟悉的聲音,也聽出沈寂,心中漸趨平靜。
中午,他打開第二張處方箋,上面寫著:設法回顧。
回顧什麼?也許是童年,也許是過去,
他開始從記憶挖掘,挖掘每個細節、每段趣事,心中也湧起一股溫暖的感覺。
三點鐘,他打開第三張處方,裡面寫道:檢討動機。
起初,他為自己的行為辯護,在追求成功的過程,他不得不採取某些動機。
可是仔細想想,這些動機並不一定正當,或許,這正是他陷入低潮的原因。
回顧過去恰快滿足的生活,他找到答案:
我突然領悟到,動機不正,諸事不順。
不論郵差、業務員等,只要自認為是為人服務,都能把工作做好。
若是為私利,就不能如此成功。這是不易的真理。
到了六點,他打開第四張處方箋,裡面寫著:把憂愁埋進沙裡。
他跪在沙灘,用貝殼碎片寫了幾個字,然後轉身離去,頭也不回。
因為他知道,潮水會湧上來。-----------------截錄自:與成功有約
聆聽海之音,滌除心靈的塵埃。
藉由海之音,喚起過去的溫存。
單純地聽海,傾聽海洋的聲音、浪花與岩石的交響樂。
這感覺,像是深夜看海、坐對滿天星斗。
海與天的界線已失去意義,人與船消失在落寞時空。
當任何視角皆沉淪黑洞,唯一的光源便是「天籟」。
天籟,之所以引人入勝,在於它能映射出自己的內心,傾聽自我的聲音。
簡而言之,聽海,是明心見性的過程。
同理,達摩面壁、賈伯斯禪修,和聽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
人生一如海洋,七情六慾是剪不斷的羈絆。
傾聽內心的聲音,才能尋回迷失的自我。
西子灣的夕照,今日看來,是無緣了。
清一清腳丫上的沙粒,我往海洋的反方向信步走去。
會館旁、椰蔭下的幾處涼亭,鋪著簡陋的蓬草,一曲悠悠南洋風。
遊客,三五成群戲水;渡輪,零星散落飄泊。
卸下背包、腳架,我背倚木桌,
遠眺海天一色的分界,思緒也奔向無垠海面…
有好久的一段時間,我不曾靜靜地看海、一個人靜靜地看海。
對南投人而言,看海,是可遇不可求的奢侈。
我從來不敢奢求,直到大學落腳花蓮,
第一次感受到海洋的熱情、平易近人又不假遠求。
於是,看海成了一種習慣,一種默契。
任由湛藍的海水稀釋人生的酸甜苦辣,往來的潮汐淡化人間的悲歡離合。
不在乎白天黑夜、黎明黃昏,
僅僅只是閱讀、沉思,我也能在漫長的海岸線度過一整個下午。
沙灘藍海,不盡然是我的最愛。
但不能否認,海邊的氛圍始終能喚起我心底的共鳴。
可能是沒有邊的海洋,也可能是呼嘯的海風,
可能是歷經滄桑的鹹水,也可能是週而復始的潮汐,
海洋,是苦澀的,是沉重的。
不知道這樣的解讀是否正確,可是在屬於一個人的海邊,
我很少能真正地找尋屬於自己的快樂,安詳而寧靜的快樂。
「我想,你要轉換看海的方式,用聽的,不要用看的。
因為看海,汪洋一片,無邊無際,你無法掌握,心情也跟著起伏不定。
可是閉上眼睛去聽海的聲音,聽完可是很有感覺的,會讓你平靜下來。
前陣子,我和朋友去西子彎。我們背對背坐著,聆聽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。
在遊客漸漸散去的傍晚,心情也隨著海洋回歸平靜。」
朋友點出我看海時的困惑。
聽海嗎?聽那無涯的海之音?它,會是什麼?像什麼?
作家葛登(Arthur Gordon)描述他的個人精神重建的親身經歷。
有一度他感覺人生乏味,意志消沉,靈感枯竭。
這種情況越演越烈,使他不得不求助於醫生。
經過檢查,醫生建議他作一次精神之旅─到幼年最喜愛的地點度假一日。
可以進食,但禁止說話、閱讀、寫作或聽音樂。
然後醫生開了四張處方箋,囑咐他分別在九點、十二點、下午三點及六點拆閱。
第二天,他來到最心愛的海灘,打開第一張處方箋。
上面寫道:仔細聆聽。
他的第一反應是醫生瘋了不成,要我在海邊枯坐三個鐘頭?
不過,他仍依約履行,耐心四下聆聽。
海浪聲、鳥鳴、風聲…,越來越多的聲響引起他的注意。
他一邊聆聽,一邊想起小時候大海教給他的耐心、尊重、及萬物習習相關的概念。
他逐漸聽到往日熟悉的聲音,也聽出沈寂,心中漸趨平靜。
中午,他打開第二張處方箋,上面寫著:設法回顧。
回顧什麼?也許是童年,也許是過去,
他開始從記憶挖掘,挖掘每個細節、每段趣事,心中也湧起一股溫暖的感覺。
三點鐘,他打開第三張處方,裡面寫道:檢討動機。
起初,他為自己的行為辯護,在追求成功的過程,他不得不採取某些動機。
可是仔細想想,這些動機並不一定正當,或許,這正是他陷入低潮的原因。
回顧過去恰快滿足的生活,他找到答案:
我突然領悟到,動機不正,諸事不順。
不論郵差、業務員等,只要自認為是為人服務,都能把工作做好。
若是為私利,就不能如此成功。這是不易的真理。
到了六點,他打開第四張處方箋,裡面寫著:把憂愁埋進沙裡。
他跪在沙灘,用貝殼碎片寫了幾個字,然後轉身離去,頭也不回。
因為他知道,潮水會湧上來。-----------------截錄自:與成功有約
聆聽海之音,滌除心靈的塵埃。
藉由海之音,喚起過去的溫存。
單純地聽海,傾聽海洋的聲音、浪花與岩石的交響樂。
這感覺,像是深夜看海、坐對滿天星斗。
海與天的界線已失去意義,人與船消失在落寞時空。
當任何視角皆沉淪黑洞,唯一的光源便是「天籟」。
天籟,之所以引人入勝,在於它能映射出自己的內心,傾聽自我的聲音。
簡而言之,聽海,是明心見性的過程。
同理,達摩面壁、賈伯斯禪修,和聽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
人生一如海洋,七情六慾是剪不斷的羈絆。
傾聽內心的聲音,才能尋回迷失的自我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