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子曰:「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。
友直,友諒,友多聞,益矣;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損矣。」
這句話來由已久,只要提及「交友」,免不了便會提到孔老夫子的真知灼見。
然而,真正的益友、損友,難道皆以此為據?
若以這個標準過濾身邊友人,掐指算算,身邊的益友損友能有幾人?
你最要好的朋友,是益友、損友,還是…
將時間還原到認識朋友之前,彼此的相遇不過是個偶然、緣份。
緣於學校、公司、會議、研習等各個場合,兩個人或是一群人無心地相遇閒談。
之後有意無意,與對方有愈多接觸和互動。
當深入瞭解彼此,很自然地,大腦會將對方定位為知音、益友、酒肉朋友等。
社會化過程,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,交友圈越見複雜。
這時,朋友的「分類」和「取捨」就顯得特別重要。
因為時間有限、資源有限、距離、家庭等外力因子的侷限,
人,沒有辦法周延顧全每個面向的朋友。
是故,將朋友區分為益友、損友,便對其作出取捨,是夫子這番話的用意所在。
與益者三友相處,自己也將耳濡目染,受其薰陶;
和損者三友相處,徒然泯滅善良的天性,墜落無底深淵、萬劫不復。
夫子的話,言之有理,卻失之主觀。
人性,無絕對的善與惡,朋友亦是如此。
想想你最要好的朋友,具備益者三友的特徵嗎?還是損者三友的特色?
若是不全然具備,又怎麼會給他一個「知音」的角色?
「酒逢知己千杯少,話不投機半句多」是一般人對知己的定義。
「他跟我很有話聊啊!」「他跟我個性和得來,興趣也類似!」
諸如此類用語,往往成為人們擇友、或是擇偶的前提要件。
這麼說一點也不為過,有話題、有共鳴,才能造就一切互動與影響的契機。
「有話聊」是朋友的基礎,無論哪個時代,這似乎是人際關係的鐵律。
只可惜,「有話聊」卻很難界定朋友的好壞。
「話」可以是閒聊社會實事,可以廣談名流八卦,可以背後道人是非、論人長短…
所以,閒暇之餘,三、五好友在簡餐店「喝咖啡、聊是非」履見不鮮。
激進一點,甚至組團、組黨號召志同道合的人捍衛所謂的「真理」。
心中沒有計較,看不清事實、也聽不見真相。
對方只揀你喜歡的聽,只打扮你喜歡的穿著。
表面上是為你,實際上呢?
一天、兩天、一年、兩年,這是本性使然,抑或是矯柔造作?
時間一久,不證自明。
有所圖的朋友,通常禁不起時間考驗,
真正要好的朋友,時間長短、距離遠近也剝奪不了兩人的友誼。
除去唯利是圖的朋友,身邊友人哪些算得上是益友?哪些是損友?
二分法的思維過於武斷,何不捨棄益友損友的觀念,
從對方身上,自己學到什麼?看到什麼?
「見賢則思齊,則不賢則內自省」─每位朋友都是自己的人生導師;
「寸有所長,尺有所短」─每一位朋友都有其長處。
時下年輕人的生活可是比起一、二十年前多彩多姿。
旅行、唱歌、聚餐、下午茶等,一攤又一攤的聚會,讓我佩服地五體投地。
但每次聚會,身處其中的你,有沒有「詞窮」的經驗?
每天聊、每天吃飯,聊到不知道該聊什麼?該說什麼?
玩樂之後,互道再見,你的心靈是充實,還是換回落寞與空虛?
如果是充實,恭喜你,有位能隨時助你補充能量的貴人;
如果是空虛,那麼,也恭喜你,有更多機會成為對方的貴人。
漫漫人生路,朋友肯定是伴侶的同義詞,陪伴自我成長的伴侶。
有你/妳真好,謝謝你/妳,我的朋友!
友直,友諒,友多聞,益矣;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損矣。」
這句話來由已久,只要提及「交友」,免不了便會提到孔老夫子的真知灼見。
然而,真正的益友、損友,難道皆以此為據?
若以這個標準過濾身邊友人,掐指算算,身邊的益友損友能有幾人?
你最要好的朋友,是益友、損友,還是…
將時間還原到認識朋友之前,彼此的相遇不過是個偶然、緣份。
緣於學校、公司、會議、研習等各個場合,兩個人或是一群人無心地相遇閒談。
之後有意無意,與對方有愈多接觸和互動。
當深入瞭解彼此,很自然地,大腦會將對方定位為知音、益友、酒肉朋友等。
社會化過程,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,交友圈越見複雜。
這時,朋友的「分類」和「取捨」就顯得特別重要。
因為時間有限、資源有限、距離、家庭等外力因子的侷限,
人,沒有辦法周延顧全每個面向的朋友。
是故,將朋友區分為益友、損友,便對其作出取捨,是夫子這番話的用意所在。
與益者三友相處,自己也將耳濡目染,受其薰陶;
和損者三友相處,徒然泯滅善良的天性,墜落無底深淵、萬劫不復。
夫子的話,言之有理,卻失之主觀。
人性,無絕對的善與惡,朋友亦是如此。
想想你最要好的朋友,具備益者三友的特徵嗎?還是損者三友的特色?
若是不全然具備,又怎麼會給他一個「知音」的角色?
「酒逢知己千杯少,話不投機半句多」是一般人對知己的定義。
「他跟我很有話聊啊!」「他跟我個性和得來,興趣也類似!」
諸如此類用語,往往成為人們擇友、或是擇偶的前提要件。
這麼說一點也不為過,有話題、有共鳴,才能造就一切互動與影響的契機。
「有話聊」是朋友的基礎,無論哪個時代,這似乎是人際關係的鐵律。
只可惜,「有話聊」卻很難界定朋友的好壞。
「話」可以是閒聊社會實事,可以廣談名流八卦,可以背後道人是非、論人長短…
所以,閒暇之餘,三、五好友在簡餐店「喝咖啡、聊是非」履見不鮮。
激進一點,甚至組團、組黨號召志同道合的人捍衛所謂的「真理」。
心中沒有計較,看不清事實、也聽不見真相。
對方只揀你喜歡的聽,只打扮你喜歡的穿著。
表面上是為你,實際上呢?
一天、兩天、一年、兩年,這是本性使然,抑或是矯柔造作?
時間一久,不證自明。
有所圖的朋友,通常禁不起時間考驗,
真正要好的朋友,時間長短、距離遠近也剝奪不了兩人的友誼。
除去唯利是圖的朋友,身邊友人哪些算得上是益友?哪些是損友?
二分法的思維過於武斷,何不捨棄益友損友的觀念,
從對方身上,自己學到什麼?看到什麼?
「見賢則思齊,則不賢則內自省」─每位朋友都是自己的人生導師;
「寸有所長,尺有所短」─每一位朋友都有其長處。
時下年輕人的生活可是比起一、二十年前多彩多姿。
旅行、唱歌、聚餐、下午茶等,一攤又一攤的聚會,讓我佩服地五體投地。
但每次聚會,身處其中的你,有沒有「詞窮」的經驗?
每天聊、每天吃飯,聊到不知道該聊什麼?該說什麼?
玩樂之後,互道再見,你的心靈是充實,還是換回落寞與空虛?
如果是充實,恭喜你,有位能隨時助你補充能量的貴人;
如果是空虛,那麼,也恭喜你,有更多機會成為對方的貴人。
漫漫人生路,朋友肯定是伴侶的同義詞,陪伴自我成長的伴侶。
有你/妳真好,謝謝你/妳,我的朋友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