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這門課能不能學到東西?
這門課學到的理論能不能應用在生活?
這門課的老師好不好過,分數給得高不高?
積極的學生想得到收穫,消極的學生在意好不好過。
以這三個問句來作為開場,曾是學生的你,是不是真正問過自己,
消磨一學期的時間,一學期的註冊費,一學期的精神,
付出多少,收穫多少呢?而這些收穫,是你想要的嗎?
想學些什麼,是修課的必備常識,是大學以後才享有的特權。
會作這樣的區別不無道理,高中職以前的我們,
辨別是非的能力尚嫌不足,思考層次有欠周延。
由學校來作指定老師的工作,在公平不過。
如果沒有外力介入,師生,其實是一種妙不可言的緣份。
你不會曉得誰是你的老師,老師也不會知道學生的個性。
看緣份、看際遇,
一路走來或許有的老師令你難以忘懷,有的老師你一輩子也不想見。
不可否認,老師,在學生的心裡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必修與選修的課程始終困擾著大學、研究所的學生。
教師的教學評價此時才有一點實質上的意義。
積極的學生向來會去蒐集許多情報,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教師的考試評分、授課方式、教學內容深度、學術界的地位、
甚至是這門課在以後職場、生活上的應用都是學生關注的面向。
全方位的教師或許存在,也或許不存在。
不過如果存在,想想台下座無虛席的畫面,你有這個機會接觸老師嗎?
理性積極的學生退而求其次,想到:
「試聽吧!如果教學方式自己能接受,就不須要想太多了!」
折衷的方式是學生的普遍決策。
真正受用的,是與教師的互動、與同學的互動。
透過互動的做中學,才能累積更難得可貴的知識。
互動並非指摘狹義的提問、考試與繳交作業,
即便是專心聽課,也算是互動的一種類型。
教師以其擅長的方式教學,豐富的教學經驗呈現自己的專業。
有的老師上課自顧自地講課,因為對授課內容表達方式深具信心,
風趣詼諧的言談同樣也能博得滿堂喝彩;
有的老師上課抽問覆誦,點醒學生這門課的重點該在哪些角落;
有的老師上課穿插學生的自我介紹,將講台當作展現自我分享經驗的平台;
授課模式,豈有一定好與不好?
引用經濟學的觀念解釋這個現象:
「他們以最擅長的方式授課,所得到的邊際效益最大,
價值極大化,自然經濟效益也最大。」
當然,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見得相容台下的所有學生。
這時候,想有多少收穫,就得調整自己的心態。
再次引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學生的角色:
「目標收穫最大,要學習如何應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吸收課堂上的知識,
效率越高,其所創造的邊際效益越大。」
在兩者的互動中,交集創造經濟理論上的綜效,成就一個雙贏的局面。
調整自己的心態,才能學得越多,知得越多。
老師引用的理論、舉例,是不是生活上也碰過?
老師閒談自己的人生經驗及看法,是不是能給自己不一樣的方向?
同學的提問是不是自己未曾思考過的問題?
同學的報告是不是有自己可以學習的地方?
一門課坐也是三個鐘頭,打瞌睡也是三個鐘頭,那麼作何取捨?
收穫多寡,取決於自己上課的態度。
學習的態度正確,不只台下台上,
人生的每個角落都會是學習的場所,人生的每位過客都是自己一輩子的老師。
這門課學到的理論能不能應用在生活?
這門課的老師好不好過,分數給得高不高?
積極的學生想得到收穫,消極的學生在意好不好過。
以這三個問句來作為開場,曾是學生的你,是不是真正問過自己,
消磨一學期的時間,一學期的註冊費,一學期的精神,
付出多少,收穫多少呢?而這些收穫,是你想要的嗎?
想學些什麼,是修課的必備常識,是大學以後才享有的特權。
會作這樣的區別不無道理,高中職以前的我們,
辨別是非的能力尚嫌不足,思考層次有欠周延。
由學校來作指定老師的工作,在公平不過。
如果沒有外力介入,師生,其實是一種妙不可言的緣份。
你不會曉得誰是你的老師,老師也不會知道學生的個性。
看緣份、看際遇,
一路走來或許有的老師令你難以忘懷,有的老師你一輩子也不想見。
不可否認,老師,在學生的心裡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必修與選修的課程始終困擾著大學、研究所的學生。
教師的教學評價此時才有一點實質上的意義。
積極的學生向來會去蒐集許多情報,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教師的考試評分、授課方式、教學內容深度、學術界的地位、
甚至是這門課在以後職場、生活上的應用都是學生關注的面向。
全方位的教師或許存在,也或許不存在。
不過如果存在,想想台下座無虛席的畫面,你有這個機會接觸老師嗎?
理性積極的學生退而求其次,想到:
「試聽吧!如果教學方式自己能接受,就不須要想太多了!」
折衷的方式是學生的普遍決策。
真正受用的,是與教師的互動、與同學的互動。
透過互動的做中學,才能累積更難得可貴的知識。
互動並非指摘狹義的提問、考試與繳交作業,
即便是專心聽課,也算是互動的一種類型。
教師以其擅長的方式教學,豐富的教學經驗呈現自己的專業。
有的老師上課自顧自地講課,因為對授課內容表達方式深具信心,
風趣詼諧的言談同樣也能博得滿堂喝彩;
有的老師上課抽問覆誦,點醒學生這門課的重點該在哪些角落;
有的老師上課穿插學生的自我介紹,將講台當作展現自我分享經驗的平台;
授課模式,豈有一定好與不好?
引用經濟學的觀念解釋這個現象:
「他們以最擅長的方式授課,所得到的邊際效益最大,
價值極大化,自然經濟效益也最大。」
當然,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見得相容台下的所有學生。
這時候,想有多少收穫,就得調整自己的心態。
再次引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學生的角色:
「目標收穫最大,要學習如何應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吸收課堂上的知識,
效率越高,其所創造的邊際效益越大。」
在兩者的互動中,交集創造經濟理論上的綜效,成就一個雙贏的局面。
調整自己的心態,才能學得越多,知得越多。
老師引用的理論、舉例,是不是生活上也碰過?
老師閒談自己的人生經驗及看法,是不是能給自己不一樣的方向?
同學的提問是不是自己未曾思考過的問題?
同學的報告是不是有自己可以學習的地方?
一門課坐也是三個鐘頭,打瞌睡也是三個鐘頭,那麼作何取捨?
收穫多寡,取決於自己上課的態度。
學習的態度正確,不只台下台上,
人生的每個角落都會是學習的場所,人生的每位過客都是自己一輩子的老師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