傾聽,向來是我在加油站扮演的角色。
面對工讀生每天拋出的話題,我選擇性地站在「傾聽」或「建議」的立場。
傾聽居多、偶爾建議。
「大哥,我跟XX都沒什麼話耶,你看我要怎麼跟他說?
還有每次出去玩都說我沒意見,可是真的有想法時他又不見得會聽。」
「大哥,你覺得朋友是不是互相利用啊?
我有個朋友每次都是有事才打電話來找我,感覺真得很差!」
「我們每次吵架他最常拿「錢」來計較,說哪些帳是他付的。
你不覺得每次談「錢」很傷感情嗎?」
工讀生的問題五花八門,從感情、生活、職場、課業等無所不包。
我耐心地聽完他們的陳述,以旁觀者、過來人的角度提出更多問題,
取得更多資源針對問題的核心作批判或是與他們討論解決方式。
聊天,是心靈的對談。
友情,是情感的信任與真誠地對待。
如果他們把我當朋友,願意與我分享他們的心事,或許是希望從我這裡得到答案。
若是如此,能給予他們方向,我很樂意;
若是如此,能提醒他們,我很高興。
然而,我真得都能一一為其解答?他們想知道些什麼?
他們是否聽得進去我的意見?他們真得會去執行?
我的意見是真得能給他們幫助還是幫了倒忙?
這會不會影響兩者之間的友情?
分享想法的同時,我也同時承受這些莫須有的壓力。
隔天見面,我習慣性關心工讀生的近況,關心他們的問題是否找到解答。
「我想一想,還是維持原狀好了!」
「他沒有再提,我們就跟之前一樣當作沒這回事就好…」
「在過一陣子看看吧!也許只是心情不好,過幾天就沒事了。」
聽到他們的答覆,我心裡鬆一口氣。
如果他們只是維持現狀,那麼又何必大費周章跟我提這麼多是非啊?
兜個大圈子,又回到問題的基本面,不是做白工嗎?
百思不得其解下,拜讀作家吳若權的《傾聽幸福的聲音》竟似找到些答案。
朋友間的談心,其實是為了尋求心靈支持的力量。
徬徨之際、六神無主,有個願意傾聽的朋友,便是他們心靈安定的最佳力量。
心安神寧,思緒、精神回歸常態,當何去何從,心底早有定見。
此處所指的「傾聽」,並不只是單純地聽朋友發牢騷,
而是積極地同理朋友的感受,讓對方能感受到彼此間的關懷,
感受到彼此情誼的重視。
可以試著複述對方的話,讓對方知曉你已接收到訊息;
可以試著幫助對方再次回到問題情境,讓對方去注意到當時忽略的細節。
傾聽之後,也許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,讓對方認同你是真心為他著想。
但是切記別提出過於主觀的看法,以免傷了友誼或造成對方情緒的失控。
相對地,冷靜思考會是最適合的建議,
而無論對方是否依照自己的意見執行,自己亦用不著為此傷了和氣。
關於傾聽,我仍在學習、摸索。
關於傾聽的經驗,我想,周圍的好友或許比我更懂得如何傾聽。
半年前失戀,心情跌落谷底。
七年的感情化為虛無,我生活頓失重心。
我時常問他們:「你覺得我們的問題在哪裡?你覺得我要怎麼去改變自己?」
有的傾聽我的想法,放任我自主思考;
有的熱心給我意見,並和我討論問題的癥結;
有的是真誠表達對我的信心,並衷心祈禱與祝福。
他們不僅是傾聽,甚至給予我更多的思考面向及改善方針。
也因為有一群願意「傾聽」的朋友,我找到悲傷的出口。
曾經聽過:「父母希望孩子聽話,先得學會聽孩子的話。」
用此譬喻來形容「傾聽」再適合不過。
情侶之間,需要傾聽,才能同理對方的感受;
師生之間,需要傾聽,才能化解彼此的鴻溝;
家人之間,需要傾聽,才能成就溫馨的親情;
朋友之間,需要傾聽,才能溝通友誼的真誠。
希望朋友傾聽自己的心聲,那麼,請先學著傾聽對方的心聲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