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去,才懂得擁有珍惜。
這個觀念落實到教育,
對孩子、年輕的一代而言,我覺得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。
失去光線,才懂得珍惜彩色的世界;
失去聲音,才懂得蟲鳴鳥叫的美好;
失去食物,才會感恩豐饒的物資;
失去油、水、電,才會惜福生活的便利;
失去愛,才更懂得憐惜身邊的親情、友情與愛情。

就讀花蓮教育大學期間,
我常常見到學生們拿著布條矇上眼睛,一步步地探索校園。
儘管地面鋪著導盲磚,牆壁、樓梯加裝扶手,
緩慢的步調、隨意亂抓的雙手,仍掩飾不了對於未知世界的不安及焦慮。
習慣生活的彩色世界,瞬間漆黑一片,
別說他們,看在眼裡的我也曉得,那滋味一點兒也不好受。
教師的用意,不僅是想讓他們體驗沒有視覺的日子,
更進一步地,是希望學生能用這個角度去同理、去模擬盲人的心境。
失去,才會懂得擁有珍惜。
學不會珍惜,是因為我們不自覺得擁有享受帶來的慣性。

慣性的世界,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。
家人本來就該給孩子溫暖,這是應該的;
政府本來就該照料人民生活,這是應該的;
彩色的世界、蟲鳴鳥叫、鳥語花語這本來就是應該的;
有錢就有足夠的資源享受,有錢享受本來就是應該的;
買個飲料、中餐、晚餐,
挑三揀四的說這裡不鹹、那邊不甜、湯底不辣,小菜無味…
吃沒兩口飯菜、飲料喝沒半杯,就全扔到垃圾桶。
馬路旁、加油站、風景區、山巔海邊…
我看到的是消費之後的浪費,肆無忌憚在各個角落蔓延。
浪費的人不懂得何謂「幸福」,更不懂得何謂「珍惜」。
因為不懂,所以生活裡普遍缺乏細緻的「感動」。
沒有「感動」,
自然也就不懂得人間最珍貴的「感情」─來自於人們互動產生的唯妙情誼。

有識之士想到了,紛紛提出一些口號,希望喚起人們的同理心、公德心。
他們期待人們能在體驗中領悟到:失去,才會懂得珍惜。
有人發起全球關燈一小時,有人響應飢餓三十,
有人加入環保志工,有人加入慈善公益基金會,
有人倡議無痕山林,有人決定單車樂活。
越來越多人選擇參與,親自體會,喚醒潛藏心底的感動。
在分享間感動彼此,在互動中心靈對談,
他們會更清楚,要珍惜什麼,想擁有什麼。

生活由點點滴滴的體驗凝聚而成。
終其一生,人都在學習捨與得的智慧、加法與減法的道理。
愛過、走過、笑過、哭過、失去過、擁有過,
你才能懂得最想珍惜的是什麼,而最不願放棄的又是什麼。
細數生活的感動,傾聽內心的聲音,
知足的人才懂得惜福,
惜福的人才懂得創造更多的幸福、織就更圓滿的幸福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ocalplant 的頭像
    localplant

    The Story of Dandelion

    localpl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